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1)发展趋势:粮食总产量呈现増长趋势;粮食总需求量不断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不稳定,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
粮食亩产量;耕地面积的垦殖状况;人口数量;政治环境;经济政策;农耕技术;农作物的引进等(仅供参考)
(2)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解析】
【详解】(1)发展趋势:解答时注意审题,材料问的是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关系可知,粮食亩产量及总产量呈现増长趋势;粮食总需求量不断増加,但口粮在社会总需求中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不稳定,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
因素:依据材料信息推断影响历代粮食供求关系的因素,可得出:粮食亩产量;耕地面积的垦殖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供需关系还受政治环境影响,如南北朝分裂时期,人均占有量下降;受技术进步影响,如隋唐发明曲辕犁之后,人均占有量上升;受政策影响,如康熙年间的“新增人丁永不加赋”。受美洲农作物引进影响,如美洲农作物引进增加了粮食总产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紧张的供需关系。
(2)依据材料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材料中挑选任意一个时期,必须说明粮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做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即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
【答案】(1)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牢固的人民政权;苏联模式的借鉴。
(2) 1949~1978年,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剩余产品和商品市场;1978~2006年,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仍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农业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资金和劳动力;2006年以来,工业和城市开始反哺农业,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收,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增幅明显。
【解析】
【详解】(1)条件:根据“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得出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得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牢固的人民政权;根据所学知识,从外部环境角度得出苏联模式的借鉴。
(2)根据材料一“1949~1978年”“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得出1949~1978年,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剩余产品和商品市场;根据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得出1978~2006年,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仍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农业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资金和劳动力;根据材料三“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得出2006年以来,工业和城市开始反哺农业,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收,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增幅明显。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
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论题: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阐述: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发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经过多年的对话、谈判和斗争,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总之,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因国家实力强大,在国际格局仍长期居于绝对的优势,其他各主要国家的实力变化消长对国际格局变化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解析】
【详解】根据“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可知“毁灭”是旧的事物瓦解,“新生”是新的事物产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论题,如: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然后,根据论题分析阐述,注意史论结合,如具体阐述当今“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表现。最后,对上述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即可。
更多高中资讯干货,关注下方公众号